5月26日,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中的“银雀山竹简”亮相央视CCTV-1《简牍探中华》第八期节目,利用“实地探寻+实景戏剧+文化访谈”的表达方式,为观众探秘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在中国兵学文化上的重要历史意义。
节目一经播出,热度持续上升、反响不断,无数网友纷纷点赞,感叹银雀山汉简中蕴藏着的兵学智慧,领略到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非凡魅力。
下面,一起来看看吧!
《孙子兵法》
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,
一直为人们耳熟能详
成为无数人案头的“人生之书”
尽管书中的内容耳熟能详
但由于缺乏考古实证
多年来
对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是谁一直存有争议
有人认为是孙武所作,
也有人认为是孙膑所书
直至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
这一千古谜团才终于有了答

孙武和孙膑,是不是同一个人?
银雀山汉墓还有哪些“传奇兵书”?
随《简牍探中华》一起探寻
千古之谜真相大白
出土于银雀山汉墓的4000余枚竹简
因包含众多兵学古籍而备受瞩目

其中一枚竹简写道
“吴王问孙子曰”
简文中的“吴王”指的是
“春秋五霸”之一的吴王阖闾
与他对话的便是“兵圣”孙武
![]()
在另一卷兵书上
人们又发现了一位“孙子”
“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”
结合简文的“擒庞涓”
![]()
学者推断,这位“孙子”
是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
而该卷兵书就是《孙膑兵法》
同时出土的
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
证实
孙武、孙膑各有其人、各有兵书
聚讼纷纭的议题,随之涣然冰释
![]()
走向世界的中国军事思想
《孙子兵法》
是孙武对前人和自身战争经验的总结
从战略制定、战术选择
到行军门道、战法运用
均有层次分明、贯通一致的阐述
![]()
“兵者,国之大事也,死生之地,
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
写在《孙子兵法》开篇的这句话
道出了孙武“慎战”的主张
这样的军事思想也被孙膑继承
“是故兵者不可不察。
然夫乐兵者亡,而利胜者辱。”
孙膑认为,战争关乎国家存亡
因此,需要慎重用兵
![]()
问世千年之久的
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
已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“哲学宝典”
我们使用的成语
“出奇制胜”“围魏救赵”
分别源于这两部兵书
如今,
《孙子兵法》已有数十个语种译本
书中的智慧不仅被广泛传播
还在军事领域以外得到关注和应用
5月26日
在CCTV-1播出的《简牍探中华》中
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馆长彭梅
重磅宣布了银雀山汉简最新研究成果
《孙膑兵法》的简本字帖+ 英文版正式发行
该版本上册采用
古文、白话文、英文对照的形式
展现孙膑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
下册则通过竹简摹本和字帖的方式
供读者欣赏、临摹
从古至今,从中国走向世界
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凝聚的中国智慧
正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
![]()
记载姜太公思想的先秦兵书
除了《孙子兵法》《孙膑兵法》
银雀山汉墓还有一个重要发现
记载姜太公思想的著名兵书——《六韬》
太公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、军事家
素有“中国兵学开山之人”美誉
《六韬》开篇记述了
姜太公与周文王初遇时
围绕“何以取天下”展开的讨论
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”
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社会治理的方针
也揭示了殷亡周兴的原因
![]()
《六韬》所记录的
姜太公的治国思想和兵学理论
影响了孙武、尉缭等军事家
通过他们的传承与创新
形成了精湛深邃的中国兵学文化
![]()
“简”述历史,“牍”懂中华
一起随《简牍探中华》
循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
品读先贤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
⭐温馨提醒⭐
错过电视节目的粉丝看这里!
CCTV-1综合频道《简牍探中华》
可自行在央视网搜索观看
(划重点:5月26日晚更新的最新一期哦)
文章来源:文旅临沂(综合整理自央视一套)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