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提升职工专业素养,打造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,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古城煤矿以全员技能竞赛为抓手,搭建起“学、练、比、用”一体化培育平台,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努力钻研技术、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,营造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,为矿井安全生产注入强劲动能。
建章立制,筑牢竞赛“保障线”
古城煤矿在技能竞赛活动中,构建起一套科学严谨的组织与实施体系,形成了主要领导统筹全局、分管领导具体推进、各业务部室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,通过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高效执行模式,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筑牢坚实根基。
(制定方案)
该矿按照“科学规范、注重实效”的原则,由运营管理部联合纪委、工会及各专业部门制定《2025年度全员技能竞赛实施方案》,对参赛范围、选拔流程、评分标准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,设立“双百分制”评分体系,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分别占30%和70%,既考察职工的知识储备,更注重实战能力。同时,设立竞赛监督组、竞赛服务组,提供设备检修、物资供应等保障,由纪委牵头,对考试命题、考场监督、成绩统计等环节全程监督,发现舞弊行为一律严肃问责,为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“防火墙”。
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性,在竞赛中创新实行“分类施策”,采掘专业的考核侧重实操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执行,机电专业增加了智能化设备操作的相关内容,通防专业则强化对职工应急处置能力的考核等,通过精准定位各专业的核心能力需求,使竞赛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,切实助力职工提升专业技能。
融学于常,织密知识“补给线”
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。”古城煤矿将理论学习作为技能提升的首要环节,创新推出“线上+线下”“集中+分散”的多元化学习模式,让知识学习真正融入日常、贯穿始终。
(理论考试)
线上学习则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,职工可通过手机扫码随时开展学习,还专门设置“每日一测”模块,自动记录学习进度和测试成绩,为每位职工建立起完整的个人学习档案。在线下学习中,各专业注重打造场景化体验,依托班前会、安全活动日等契机开设“岗位课堂”,由技术骨干担任讲师,结合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细致讲解专业知识。其中,通防工区开展的“瓦斯防治微讲堂”、地测管理部推出的“地质构造分析专题课”等特色课程备受欢迎,活动开展以来,全矿已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30余场次。
为切实检验学习成效,理论考试按照“全覆盖、高标准、重实效”的原则,以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的要求为基准,采取线上考试随机出题的方式,从题库中动态抽取试题,既保证了试题的专业性与随机性,又提升了考试组织的高效性,在7月底完成的首轮理论考试中,全矿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,充分展现出职工扎实的理论功底。
实战砺技,架起技能“提升线”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古城煤矿把实操训练作为技能提升的核心环节,立足生产实际设置训练科目,让职工在真操实练中锤炼本领。
(实操训练)
训练场地实现“量身定制”。根据不同工种特点,在井下生产现场、地面车间针对性设置实操训练基地,安排经验丰富的技师驻场指导,结合一线技能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,划分出“菜单式”培训模块,让各工种作业人员能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、干什么、学什么”的原则精准参训,从源头确保训练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。同时,以设备实物为教具,通过“全面看、专业学、精准练、现场论”的闭环模式,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景教学,把单向说教的课堂变成沉浸式的“演兵场”,让职工在模拟实战的环境中深化对技能要点的理解,实现理论与实操的“无缝对接”。
通过贴近实战的训练设计,职工的操作规范性持续提升,面对实际生产中的复杂问题时,能更快速地调用所学技能解决难题,这种以练促学、以学促干的模式,不仅夯实了职工的技能基础,更培养了其在真实场景中的应变能力,为安全生产和效率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。
截至目前,全矿已有500余名职工参与实操训练,各工种的考核平均合格率达90%,通过理论与实操的双重锤炼,职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。下一步,古城煤矿将以此次竞赛为新起点,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,把高技能人才作为“带头兵”,开展全员创新创效活动,突出高技能人才技术价值,让更多“能工巧匠”在推动矿井安全生产中贡献力量。